返回

隆庆中兴

首页

第1793章 盐利岂能轻易让(二)

官员的考成,最主要的科目就是盐税的多少。

所以为了完成考成,各地的盐务官员为了保证己方的盐税征收,对于食盐市场的保护愈加重视起来,由是河东、两淮二盐区围绕行销区的争执也就变得越发激烈。而具体到这次两淮和解盐的争执,两淮盐区官员认为汝州原本就属南阳府,河东据此可既得汝州,复望南阳。河东盐场早已凭借成本、路程优势,把南阳府视为禁脔,又怎肯与两淮分享。解、淮双方发生了激烈争执。

而这次淮、解行盐的争执起因,还是隆庆四年的水灾,当时大量淡水流入解池,导致盐花不生,产盐锐减这是根本原因,而盐商们的操作则是直接激起除山西之外的其他解盐行盐地方的不满,庞尚鹏在奏疏之中说道:“解池减产,于是设法浇晒以求足数,其行之山西者则捞者也,其行之河、陕者则晒者也。晒盐味苦,不可以口,市不得鬻。有司者或别项征银抵价,或抑勒铺里承买,而民间实用反取之私贩,而民病矣。”

山西盐商的骚操作使得陕西、河南等地原本行解盐的地方民怨沸腾,百姓不愿意使用解盐,山西道掌道御史李戴就上疏直言其中弊端,他在奏疏中称:“河东盐花之生大减往昔,取数不盈,一也;山路崎岖,转运不便,二也;商人因脚价之重,不掺和不足以偿本,沙土参半,味苦不佳,三也。”

所以这次很多之前行解盐的地方也纷纷上疏,不愿再行解盐,他们的理由是由于解盐价高质劣,百姓不愿意食用,私盐泛滥,国课亏损,这些官员们在奏疏中称:“盐徒兴贩,在北者取之长芦,在南者易之两淮,是河南五府名属河东,其实所食者长芦、两淮之盐矣。民食朝廷官盐,乃令假手于盐徒之私贩,不亦深可惜哉?为今之计,莫如量为通变,近北者分属长芦,近南者分属两淮,近西者仍属河东。庶盐行既便,其价自减,彼私贩者不禁而自息矣。”

但是河东巡盐御史金阶上疏称现在解池的食盐生产已经得到了恢复,他在奏疏中称:“今春琼珠布满,盛夏捞采,可足数年。淮商富,解商贫,数年盐少以来,微本压垫,负累已久。今盐花甫盛,而复夺其行盐之地,此辈有委而去耳,如边饷何复?”

支持解盐的晋党最主要的论据,就是解盐关系到朝廷的边饷和军储,这确实朝廷必须要考虑的问题,朱载坖对此也十分的头疼,因为解池减产,对于山西的经济也造成了十分严重的影响,山西的官员们也纷纷上疏称:“往者解池减产,乃创为预责商办,待池盐盛生补给之说。迄今为河东大害,环中条数百里间,富家无故破产者十室九矣。”

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