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1977,开局女知青以身相许

首页

第451章 你要做这个时代的圣人么?

港督府的那一道厚重黑色铁门在身后缓缓地合拢,隔绝门外鼎沸的人声和刺眼的闪光灯。

林火旺走在铺着深红地毯的长廊上,身旁是亦步亦趋、神情紧绷的高乔浩。林火旺的目光十分平静地扫过两侧墙上,那里挂着历任港督的画像,就是他的内心却在回溯着,这片土地未来二十多年的发展轨迹。

居者有其屋!!!

这是多么好的初衷啊!

林火旺在心中忍不住感叹了起来。

他记得很清楚,在真实的历史上,麦理浩正是要在今年的年底首次抛出类似的计划,试图缓解港岛底层恶劣的居住困境。

不管他是为了政绩,还是真的为了港岛的底层民众也好。

他的这一份热情和蓝图倒是描绘得相当的真切。

然而,当理想真的撞上现实的冰山后,这艘名为“居者有其屋”的新轮,最终也只能说,是完成了一小半的航程,便偏离了轨道,甚至在后来的岁月里,甚至还无意中成为了推高房价的“帮凶”。

为什么这造成这样的结果呢?

林火旺来之前就已经认真剖析过,答案既简单又现实,那便是巨大的利益的捆绑与各方力量的博弈结果导致的。

一方面,港府的运转,肯定需要庞大的财政收入,而土地批租是条捷径,是“土地财政”赖以维系的根基。

不管是麦理浩,还是他的继任者们,并非不想多建、快建平价屋邨,但所要面对的现实却是,他们想做这些就更加需要依赖这些手握资源的“地产诸侯”。

那些盘踞在港岛顶端的大亨们,无论是英资的怡和、太古,还是华资的长实、新鸿基、恒基,哪一个又能容忍大规模平价保障房涌入市场,冲击他们精心维护的高昂房价体系?因为这将意味着利润被大幅摊薄,甚至资产缩水。

杀头的买卖有人做,赔本的生意无人问。

这便是任何地方资本都遵循的铁律,放之四海而皆准。

所以,当面对港府的高声呼吁,大地产商们要么阳奉阴违,象征性配合;要么干脆抵制、拖延。

港府失去了强有力的执行伙伴,仅靠着自身机构,毫无疑问是效率低下的。为了维系计划,只能将时限不断拉长,申请门槛无形中提高,审核程序复杂冗长。

底层那些真正急需改善、在“鸽笼”和木屋中煎熬的市民,看着渺茫的轮候时间和苛刻的条件,只能绝望地将目光投向私人市场,在漫长的等待中被迫耗尽微薄的积蓄去接盘日益高企的私楼。

庞大的住房需求始终得不到有效满足,反而为地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