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在盘庚迁殷时发起翦商

首页

第751章 其实人生没有那么多事情

论道,并没有讨论太久。

因为鲁父这边拿到的书,很多都类似于“故事类的传记”,这玩意儿需要自己去通读,然后一点点的体悟。

古之文书,多用文言文,号称微言大义,除了因为在纸笔墨砚还未成批量出产的时代,任何一种书写材料,想要制造出来都耗费颇多。

更重要的就是,中国人,不喜欢将话说死。

非黑即白,从来不是这个世界的常态。

更重要的就是,“道家”的思想,一直影响上古先贤。

老子的那一套五千言道德经,是真的结结实实将“道”这个概念,彻底阐述了大半。

朴素唯物主义辩证的思潮影响下。

就如之前子豫所言的那样,道理在一定范围内,是经得住考验,但在这个范围外,道理就不见得是铁律了。

所以,古代的经义,绝对不能说死,万一有个好歹,你说不定要被定在耻辱柱上一辈子。

此外,就是传抄的问题。

鲁父手中的东西,是经过下边整理的,根本不可能是辛屈的原本。

他虽然有心思写很多东西,但不是万能的,他仍然需要有人帮忙编纂誊写。

而这些活,大部分交给了刚刚从学校里毕业,选入宫内的中书官们手中。

如此一来,总会有中书官在誊写的时候,加入符合他们习惯的词语。

也不是他们想要篡改什么,而是辛屈写的文字内容,其实有相当一部分,会下意识用白话文。

而白话文,不符合作为正式文书的标准规范。

虽然现代一直吐槽文言文很难学,可文言文本身就是一套记叙范文,能够极大程度的降低“文书内容”在传播之中的失真。

虽然后世翻译的时候,总会加入各种各样的见解。

但只要你不走入逻辑的死胡同,那么“经义”就可以被自己注释。

所谓“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就是这个方向的延伸。

这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经义”的生命力。

为什么《易经》是百经之祖,就是这个原因。

因为易经读懂了,你能从里头看到道、儒、法三大家的影子,甚至你还能看到一些佛教的影子。

虽然佛教的是属于牵强附会,但不可否认,在宋代的文人手中,汉传佛教其实已经完成了合流。

而辛屈本人,并没有受到“原生佛教”的影响。

所以他本人写《佛术》一文的时候,就是用他个人的理解,以及体悟,整理出来的《佛术》,说到底,这玩意儿也是受到

上一章 章节目录 下一页